站在恭城北洞源河畔配资服务网,望着那些钢筋骨架在暮色中若隐若现,总让我想起老家村口那棵被雷劈断的老槐树——明明枝桠还在,却再也长不出新叶。这座被当地人称为“鬼城”的瑶汉养寿城,就像一道未愈合的伤口,静静诉说着权力失控带来的阵痛。
2018年春天,时任县委书记邓晓强在荒地上画了个圈,说要建座“国家4A级景区”。乡亲们看着光秃秃的山坡直摇头:“咱这穷乡僻壤,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,咋建景区?”可邓书记拍着胸脯保证:“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!”谁也没想到,这位湖南来的干部心里藏着本“生意经”。他让自家公司当承建方,把6500万财政资金当“启动资金”,连土地溢价款都揣进了腰包。就像村里二狗子偷拿爹妈的血汗钱去赌博,刚开始赢了两把,最后却输得倾家荡产。
邓书记的“生意经”还不止这一本。他像变戏法似的,今天在“一桌餐”上喝着茅台,明天就收着老板们送来的房产证。14年间,61万礼金、索要的房子,还有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“好处费”,就像滚雪球般越积越大。这让人想起小时候赶集见过的“套圈”游戏——看似简单的圈套,却让多少人栽了跟头。邓书记的权力寻租何尝不是如此?他把自己当成了“套圈”高手,却不知早已掉进了法律的“圈套”。
这么大的工程,咋就没人管呢?原来邓书记早把县委常委会变成了“一言堂”。今天开个“四家班子会”,明天弄个“县委专题会”,表面上是集体决策,实际上就是他自己说了算。这让人想起村里修水渠的事。要是村支书一个人拍板,不跟村民商量,不找专家论证,修出来的水渠能不漏水吗?基层治理也是这个理,权力就像流水,得有沟渠约束,否则准会泛滥成灾。
好在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邓书记东窗事发后,桂林市纪委监委采取行动,找出基层治理的“病灶”,开出三剂“良药”:重大事项必须集体讨论,就像村里修路要召开村民大会,得让大伙儿都点头才行;财政资金要有“电子眼”盯着,谁也别想伸手;定期给干部们敲敲警钟,就像村里老人常说的“小时偷针,大时偷金”,不能让小错酿成大祸。
如今配资服务网,恭城高铁经济产业园区那些未完工的建筑,就像立在田野里的“警示碑”。它们提醒着我们:权力是把双刃剑,用得好能造福一方,用歪了就会伤人伤己。真正的政绩,不是钢筋水泥堆砌的“面子工程”,而是老百姓脸上实实在在的笑容。当制度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,当监督成为时刻高悬的利剑,基层治理才能真正实现从“人治”到“法治”的跨越。
信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